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却坐拥22.08万亩耕地和1.92万农村常住人口,同时城镇化率高达96.69%。这样一个地方,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为探索这个问题,东胜区摸索出一条“二产带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子,通过“服务城市、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傍城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传统种养殖“改头换面”走精路
“樱桃采摘期刚结束,我们在给樱桃树追肥、剪枝,这样明年能够结出更多果实。”东胜区郝家渠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管理人员李茂云算了一笔账,“一栋樱桃大棚每年采摘收入能到20万元。”
作为鄂尔多斯市主城区之一,东胜区最远的村距离城区38公里。借“城”起势,搭上城市发展“顺风车”,传统种养殖业追求精品化、特色化。
郝家渠农民合作社有31栋大棚,今年通过会员制售卖蔬菜并开设旅游采摘项目,收益约达500万元。
走“精”路的城郊经济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泊尔江海子镇建起56栋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大棚,配套建设育苗、加工、仓储等设施,年产绿色蔬菜、瓜果30万斤以上,年产值约78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由当地企业联合申报打造名特优新产品“东胜牛肉”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漫赖村湖羊养殖二期项目建成后已出栏商品羊2000只,为漫赖村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通过对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扶持引导,东胜区的“小产品”有了“大市场”,乡土情怀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傍城”傍出了新产业、傍出了新农村。
以二带一“另辟蹊径”启深路
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万普膳坊预制菜产业园一期项目智能中央厨房的设备安装完毕。这个智能中央厨房项目计划建成年产3000万份菜品的中央厨房产区,构建整套“基地直采+标准化生产+配送服务+门店销售”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万普膳坊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夏雪峰介绍:“一期项目80%是智能化设备,预计单日产量8万至10万份,未来两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5万吨,将全面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泊尔江海子镇的巴音敖包村因为旱地居多,适宜荞麦生长,全村荞麦的种植面积已达4600亩。村里筹建了挂面厂,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在荞麦厂工作,每月能有6000多元。因为荞麦味道好,家人还开了个面馆,一年收入十多万元。”村民折润才说道。
2023年,东胜区12个项目纳入了鄂尔多斯市农牧领域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现在,肉、蛋、奶、果、蔬五大类农牧产品实现从田间草原到预制菜加工中心直供餐桌的绿色饮食目标。
东胜区以“二产带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让一产接“二”连“三”,推动产业延链、强链、融链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群化水平。
搭建平台“环环相扣”拓宽路
近日,为打造集消费帮扶助农、助村引资引才、农业品牌赋能、党员教育培训、文旅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助农共享平台,“东胜党建聚力·暖心助农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目前,基地已入驻企业68个,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821万元,已完成销售额272万元。
在高城镇化率的背景下,东胜区结合实际,推动城乡资源整合,借助多样化助农平台,全面展示展销当地优质农畜产品,进一步引导带动地方央企、国企、民企积极参与消费帮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乡村文旅“打破壁垒”开新路
近年来,东胜区周边的乡间美食、美景不断吸引着城里的游人,乡村旅游生态廊道已初见雏形。当地已经成功打造了折家梁、灶火壕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张氏大院、泰康农庄等被评为内蒙古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乡村特色餐饮、旅游休闲等业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40万余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800余万元。
以“傍城”为支点,撬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机互动,从“田间”到“身边”的距离不断缩短,“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充实完善。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东胜区把乡村产业和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增长点,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新路径。(记者达日罕)
原标题:“傍城经济”撬动乡村产业“改头换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探索“傍城富民”乡村振兴道路